近现代建筑抗震设防思想的演变浅析发表时间:2021-09-28 16:41 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人口相对稠密、内陆型地震频繁的国家,一旦发生陆地地震或城市直下型地震,往往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单一目标阶段 1950年,日本发布了《建筑基准法》,一直沿用到1981年。在1981年新建筑基准法之前,日本的建筑抗震设防一直是以防止地震中建筑倒塌,避免人员的直接伤亡为宗旨的。 1933年Long Beach地震后,加州采取了Field法案和Riley法案,对建筑抗震提出了强制性要求。之后,随着建筑抗震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的主要建筑规范也不断进行更新,但是直到2009年为止,美国建筑规范的抗震设防思想一直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均是以防止建筑倒塌作为设防目标。 ( 20 世纪 80 ~ 90 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建筑抗震设防理念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民用核能的发展,基于核电站的安全考虑,提出了二级设计思想:要求小震下核电站不停止运转使用,大震下可安全地停止运转,且不容许破坏。 这种多级设防思想首先由核电站抗震设计提出,继而在其他重大工程中得到发展和应用,最后,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民用建筑工程中全面实施,其主要标志是日本1981年新建筑基准法和中国1989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布和实施。 动态多目标的性能化 (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现行的各国抗震规范,无论是基于单一设防目标的,还是基于多水准多目标,其基本目的都是保障生命安全。 然而近十几年来大震震害却显示,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即使没有倒塌,并且保障了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地震还是会造成一些严重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而且这种破坏和损失往往超出了设计者、建造者和业主原先的估计。 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震级7.2级,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死亡5438人,震后的重建工作花费了两年多时间,耗资近1000亿美元。 另外,随着经济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加大,城市设施复杂,地震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会越来越大,社会和公众对建筑抗震性能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出层次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不再仅仅满足于固定的设防目标要求。 目前地震工程界已经公认它将是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方向,很多国家都积极探求如何把性能设计的概念纳入他们的结构设计规范中。 湖北协力得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抗震支架、装配式支吊架、综合管廊支架、成品综合支吊架、预埋槽道、BIM咨询生产、销售、安装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化科技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核电站,发电厂改造,高铁建设,机场扩建,国家大型建筑工程等! 非特殊说明,本文为本站原创(翻译)文章,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自:湖北协力得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官网。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抗震支架在钢结构厂房上的应用 钢结构厂房抗震支架是如何安装有那些方案 抗震支架工程图纸设计规范 |